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1 临安笋干简介

    信息发布者:王萍999
    2017-10-28 10:37:12   转载

    天目笋干,是临安市的传统特产。与茶叶、山核桃同列为“天目三宝”而闻名遐迩。

    史称天目为浙西诸山之祖,青峰崔巍,沃土遍山,温暖润湿,四季分明,大树华盖,绿竹连云,钟天地之灵气,毓山川之秀色,所产之竹笋鲜嫩可口,甲于诸蔬,令人食而难忘。当春雷动地,满山新笋如潮涌起,产量之浩大,食之不尽。昔年交通梗阻,山农集新笋去壳,加盐煮透,复以炭火烘焙,制成笋干,遂成天目山区之独特名产。

    临安笋干历史依据

    《临安县志》载,明正德、嘉靖年间,天目笋尖已为江南士民所称道,至今已逾四百余年。至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,西天目之禅源寺香火鼎盛,为江南佛教名刹,尤到夏日,香客游人自余杭古道接踵而至天目山笋干成为寺院待客之主菜,善男信女争相购买,携之如带山川之清秀,回家品味,鲜美可口远胜诸蔬一筹,声誉随之广布,驰名不衰。直至抗战前,盛况维持二百余年。清末和民国初年已有人传至港澳及东南亚各国,深得华夏子孙之喜爱。惟一九四一年禅源寺被炸,香火衰落,至解放前夕,笋干也一度中落,笋农仅自食和以少量馈赠外地之亲友。杭嘉湖之客商虽有入山贩之,数量也不甚多。 解放以后,政府力图恢复,笋干生产得以复苏。一九五二年,供销让开始为农民代销笋干,一九五四年,全面开展收购,笋干产量倍增,是年达到14000担,收购量为11397担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并选其中之优者,提供外贸出口,一九五五年,产量仍达11000担,笋农为之雀跃。一九五六年,经有关部门批准,首次在“广交会”展出。天目笋干不负众望,以其色泽青绿黄亮,香气清馥芬芳,滋味鲜嫩可口,包装古朴典雅的独特风格,倍受青睐,几乎轰动港澳。当时之香港《经济导报》撰文称颂,谓“天目笋干以清鲜盖世”,名噪海内外。此为天目笋干之全盛时期。自一九五七年后,天目笋干被划为省管三类点名物资,实行统购。直至一九七八年退出。在这二十余年中,笋干产量稳定维持在8000担至9000担的水平,其中也有数年高出一万担,或低于六千担。随着交通不断开发,鲜笋销路扩大,价格逐年提高,而笋干价格长期受控,以毛坯笋干(直尖)为标准,一直在每市担45元至55元之间,形成比价失调,影响了笋农做笋干的积极性,全市产区逐年萎缩淘汰。

    早年,天目笋干之佳者,称“天目尖”,尤以西乡之临目、杨岭东天目所产之“早园凤尖”焙制考究,色味如虾形,黄亮滋润,清香鲜美,不同凡品,脍灸人口。南乡三口、上甘等地的“天目挺尖”,又称“白蒲头”,以新笋鲜嫩时采制,连蒲带尖,长不逾四寸,粗若拇指,翠黄肥嫩,清香扑鼻,食之无渣,堪称“山珍”。可惜,遭十年浩劫后已失传绝迹。至今,天目笋干仅剩“焙熄”“肥挺”“秃挺”“小挺”“直尖”等大路品种,其中以“焙熄”为佳,按传统规格要求,“焙熄”应是烘焙揉制过程中,自行脱落的尖头肥嫩部分,现均以摘头、剪头代替。笋干产区也集中于西天日、千洪、横路等乡。时今,随着临安市生态竹业的开发,临目、杨岭、东天目、龙门、马哨、吉口、石瑞白牛龙井桥等地都有大量生产,质量也不一般。

    临安笋干制作工艺

    天目笋干石笋为主,野生青、红笋也可制作。一般从“立夏”边开始采拗,中旬为旺期,月内结束。鲜笋用刀削到梢,剥净笋壳,去除老部头,下锅煮笋,每百斤笋肉加盐不超过三斤,烧煮三至五小时后取出,沥净盐水摊开,置于烘灶上用炭火慢火烘焙,温度以40℃~60℃为宜,并经常翻动,一次烘成的色泽青翠黄亮,也易保存。此为毛坯,又称直尖。将直尖用煮沸的10%含量的盐水复汤浸软,剪去笋尖烘干即为焙熄。余下之笋坯、用人工揉捻,搓成球形,焙干,再用木锤敲打成扁园形,使之结实成只,即成“扁尖”,笋形肥大壮实的称为“肥挺”,略小的为“秃挺”,比较瘦小的为“小挺”,但以嫩度、色泽为主要质量标准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